靈修20210226



引言

「喊」,是何等樣的一回事?「喊」在書面語應是「哭」,但原來「哭」也有很多種,表達完全不一樣的情況,也表達出不一樣的情感。我們常說的「哭泣」,這兩個「字」本身已表達了兩種不同的「喊」。英文將「哭」與「泣」分成cry與weep,「哭」就是cry,「泣」就是weep。而我查過中文與英文字典,對這兩種「喊」的表達之解釋,也十分一致:「哭」(cry),重點在「聲音」;「泣」(weep),重點在「眼淚」。有一個中文網站講了一個非常「抵死」,卻又十分真實的「例子」:「小朋友如果要吵著買玩具就會嚎啕大哭而且都沒有眼淚,其實是騙人的,買到玩具就有180度的大改變」。

說到小朋友的「哭」(即是大大聲的那種),是否應該用「騙人」來作形容,我有一點保留。小孩子的「哭」,其實是在表達一種內在的需要,是一種內在真實的「渴求」。而且當小孩子越小,這種渴求就越是單純。一個未懂說話的嬰孩,他的哭聲,就是表達一種非常實際的需要,希望呼喚父母來滿足。這方面我十分有經驗:我有兩個孩子,兩個孩子出生後頭三個月,還未戒夜奶前的「夜班」,都是主要由我來擔當。兒女晚間的哭,不外乎三個原因:第一,餓;這個很週期性的,通常兩小時出現一次,餵奶就可解決。第二,排泄;這個很易觀察到,當年的尿片已有很先進的「尿濕指示」,一看就知;而「開大」,跟本不用看,聞也可以聞到;這可以「換片」就解決到;這「兩種」哭,其實只像是「說話」一樣,只是「話你知」需要,處理後,舒服了,自然收聲。而且,這種哭,只要處理及時,其實是沒有眼淚的。最難攪的,是第三種哭,一種出於情感上的需要的哭,可能是出於「驚恐」。這種哭,通常會即時出現眼淚,要解決,就是要讓孩子感到「安全」。如何做得到?不同孩子就有不同的需要。我記得我的大女兒比較容易一點,有時只要用手輕按心口,再加上「拍拍」就可以,可以比較快就重回夢鄉,我也可以比較快「恰多一恰」。我的小兒子就「難攪」很多,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抱」。我試過抱著他,肯定他已入睡,但當我將他一放上他的嬰兒床,當他的身體一接觸到床舖,就會即時驚醒大哭。以前聽老人家說,這樣的哭不要理會他,孩子哭累了,就自然會入睡。我就因此在兒子身上試過一次,就放他在床上哭,結果,他哭了一整晚,也沒有像老人家說的「累了就睡」,直至天亮。老實說,乾看著孩子哭而不理會,對為父的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所以從那次以後,我應該再沒有這樣做了。

當然,孩子慢慢成長,「複雜性」就自然會加增,也會出現類似前面那個「買玩具」例子的「哭」。而作為父母的,當然也會「回應」,無論是「哭」,又或是「泣」。但我們的「回應」,不一定會是「滿足」孩子們的「要求」,只求「解決」了他們的「哭」;而是更深的要去「處理」他們的「需要」,為求給他們「最好」的。我記得(我相信我女兒也一定記得),有一次她因著無理的要求而大哭大鬧(我記得還真的是有眼淚的),結果為要使她冷靜,我抱了她入浴室,放了在浴缸中,以花灑給她「照頭淋」。相信那是我在她兒時用上最「極端」的一次「回應」,我也不肯定是否做對了,但我十分清楚我的本意,也是為著女兒好,希望她能冷卻爆發了的情緒。

其實,我們很清楚我們都是神的兒女,是祂所疼愛的。無論我們是因著很實際的需要發出無淚的哭聲;又或是因著內裏的害怕,或甚是哀傷所出現的淚水;甚至是無理取鬧式的大吵大鬧,愛我們的天父是不會「不理」,任由你「喊到攰瞓著」。之不過,天父有時也會用一些「極端」的回應(就如我用冷水淋女兒),但祂的回應從不會錯,只是當「被處理」時,我們可能會不明白。昔日,以色列人就曾經歷多次「被處理」,我們今天讀的以賽亞書,就是其中一次耶和華藉先知告訴他們的事。


經文 : 以賽亞書30:19-21


19 百姓必在錫安、在耶路撒冷居住;你不再哭泣。主必因你哀求的聲音施恩給你;他聽見的時候就必應允你。 
20 主雖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你的教師卻不再隱藏;你眼必看見你的教師。 
21 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 

思想

以賽亞書三十章是在「第一以賽亞」中的一段經文,即是在以色列亡國被擄前,耶和華藉先知向南國猶大所說的話。整章三十章有一個十分清楚的歷史背景:是在猶大希西家作王時,他們因著要防禦亞述帝國的入侵,王室差派了兩隊大使團,前往埃及,尋求結盟,聯合兵力共同抵抗。之前我應該也有提過,這次是耶和華極為不喜悅的事,因這是「出埃及記」的完全「倒轉」,變成了「入埃及記」——以色列人因要尋求「拯救」,放棄了那曾拯救他們的耶和華,倒轉頭走回頭路;所以,三十章有一節我們都十分熟悉的「金句」,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歸回」的意思,就是他們行錯了路,神在呼叫他們轉身,從錯誤的路上回頭走。

若以上是以賽亞書三十章的背景,即南國猶大仍未亡國,而且國勢仍是強大(否則不會有能力與當時的強國埃及進行談判,商討聯盟的事);則今天我們看的經文,實在是非常奇怪的。因為19節的「百姓必在錫安、在耶路撒冷居住」,根本就是當時的「現況」,就等於今天對住在(例如)筲箕灣的你,說「你必要在筲箕灣,在康華大廈居住」一樣的廢話。然而,若我們轉一轉處境,將這句說話改成「你必要在筲箕灣,在康華大廈敬拜」(筲潮浸之所在),對於今天筲潮浸的弟兄姊妹來說,就百般滋味在心頭了:教會仍在,但已有教會歸不得。同樣道理,這一段耶和華透過先知對仍居住在耶路撒冷,仍可以在錫安敬拜的以色列人說的話,是「話說在前頭」,是在他們因著亡國被擄而「飲泣」(「哭泣」的原文weep),並且因著失去地土而「哭叫」(「哀求」的原文cry)之前,當他們仍在歌舞昇平當中,耶和華「講明」他們將要因行錯路而「大喊」,但同時也「話說在前頭」,指出「即使你哋幾錯,都係我的仔女」,耶和華也必然會聽見他們的哭聲,並且回應他們在痛苦中的呼喚。

然而,路已行錯,回頭的路就是要付上代價的。這就是經文中所說,以「艱難」所作的餅;並以「困苦」所作的水。「亡國」就是耶和華對他們所行的「極端」手段,在他們的眼中,是一件最難接受的事,但在耶和華眼中,這卻是一個重要的「管教」過程。惟有透過這樣極端的管教,才可以讓他們真的「聽見」那原本已在「後面的聲音」,那一早要他們回過頭來的聲音,那個當他們仍是強盛,仍然有能力,以為可以自己依靠自己的時候,那份當了耳邊風的聲音。

默想

面對著危險的臨近,面對著外敵的入侵,當有能力的時候,人其實難免會用盡自己的能力與方法,希望殺出一條血路。然而,耶和華早對當時的猶太人說,得救,在乎從錯的路中轉回,然後「安息」--就是「收手」,就是詩篇46篇另一句我們可能讀過得多篇的金句:「你們要休息(就是收手),要知道我是神。當我們能收手,並全然的信靠,我們就要經歷昔日出埃及的時候,耶和華透過摩西向眾子民說的:「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你們所要施行的救恩」。(出14:13)

你今天又如何?是否有「危險臨近、外敵入侵」的感覺?你又走在一條怎麼樣的路上?今天,你背後是否有聲音在指引你行在正路,還是你因著自己仍有能力,而堅決行在一條錯的路上?無論如何,神時刻在聽,也必回應,使你行回正路,只是到那哭泣時,神的回應可會是「以艱難給你當餅,以困苦給你當水」。現在讓我們安靜,聽一聽後面的聲音,那從神而來的聲音,並讓這聲音指引你行在正路上。

禱告

主啊,或許今天我們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這個幻變不穩定的世代中尋求出路,主啊,求祢指引,讓我們聽到「後面的聲音」,並且叫我們能堅心相信,祢其實一早已為我們預備了出路,祢救恩之路,一條能走得穩妥無比的路。主啊,求祢讓我們能堅心相信,昔日祢透過摩西向祢的子民所說的話,今天同樣也在對我們說:「不要懼怕,只管站住,看耶和華今天向我們所要施行的救恩」!阿門!

詩歌

主雖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6op2UZ7x8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