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20201114



引言

財富是什麼?在古代農業社會, 財富可能就是人勤勞後所得的,因著辛勞,更大的是有賴「天公造美」,在糊口後所剩下,積聚起來便成財富。人手所建的,用以作為可居之處,可以在風雨中提供保護的房屋,在某程度上也算是他的財富。在這時期,人的財富比較大程度上與人的勤勞成為正比,多勞多得,多節儉多積聚。然而,隨著社會變得複雜,生活的各個環節變得緊緊相連,情況已變得十分不一樣。多勞的,不代表多得:因著整個制度的複雜化,一位農夫耕作後所得收成,從收割起,至到達食用的最後用家,在放入口內前,經過的「路程」何其複雜。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的,就是用家付出的金錢,並不會全部歸於最原先付出勞力的農夫。雖然我未有認真的作過資料收集,但從我所聽過的,印象中,農夫能收取的,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消費者所付出的,大部份其實已落在中間部份,而且有可能是落在一些連見也未見過這些農作物的人身上。

隨著金融業的興起,這情況似乎也越發嚴重。我記得我進入社會工作不久,已有在金融界工作的朋友,找我「投資」。很深印象的是他給我介紹那些五花八門的「產品」,實在叫我「目不暇給」。其中一種產品叫商品期貨,買的,就是那些還未存在,還未生產出來的東西。很記得當他知道我喜愛喝咖啡後,就給我介紹不同的咖啡豆期貨。但買的,不是什麼地方的咖啡豆,單位也不是買多少磅;買的,是什麼年什麼月的,單位是幾多張。而且,最後到手的,也不是什麼地方的南山咖啡,而是到那時,因著與現貨價的價位差所得到的利潤或損失。我可不知道這些金融的運作,會否從那些每天勞力的耕作的農夫手中,進一步分薄他手所能得的;若果有,那麼那直接付出勞力的,所能得到的比例,必然會進一步下降;但若然沒有,那就更加奇怪了,更加夢幻,更加虛空了。

遠古之時,沒有這些所謂金融運作,沒有期貨交易,沒有投票市場,但箴言中,也有提到一些「虛空的財富」,這到底是一個預言,還是智者一早洞察到人的本質?

經文 : 箴言13:11-12

11 不勞而得之財必然消耗;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
12 所盼望的遲延未得,令人心憂;所願意的臨到,卻是生命樹。

思想

有好一段時間未有在靈修中讀箴言,作為提醒,還是那句:箴言是一句起、兩句止,最多三句的智慧說話,透過精簡的說話,引發人思想。過往讀的,其實大多是三句的箴言,因為在猶太人的文學手法中,「三句」最能表現當中「交叉平行」首尾呼應的結構,信息也比較明顯;而「兩句」,則著重兩句中間的用字及意思之平行式相對,透過「比較」來帶出信息。最難的是「一句」的箴言,有時好像只是說出一些事實,比較難去拿捏當中信息。但還有更難的,就是分辨一段箴言到底是「兩句」還是兩個「一句」。今天讀的箴言就是如此。13-14節的「兩句」十分明顯,所以12節必然是與13-14節分開;而11節與第10節似乎又沒有什麼關係,所以,就要看11節與12節是否相連,來決定11與12節的關係了。

首先,先獨立分開兩句來作理解,然後看是否真的有關係。11節所說的,按和合本的理解,其實對於今天來說,似乎並不完全真實。因為正如我在引言中所說的,在當今的「金融」制度下,那真正的「勞動」者,或許只能得到所付出的勞動的很少部份,那沒有「勞動」的,可能獲得更多;另一方面,在今天這個「印銀紙」的世代,「勤勞積蓄」的,反而會因為「印銀紙」所引發的通脹,越儲越少。所以,或者我們讀到這句箴言時,第一個反應就是覺得「不合時宜」,只適用於古代世界。然而,當我們相信聖經的話是從神而來,當中就必然有其大智慧,是跨越世代,永恒不變的。其實,從原文作理解,這句箴言有這樣的意思:「從虛空而來的財富——將衰微;以手來招聚(聚集)的——將增長」。當我嘗試用今天的處境來詮釋這「智慧」時,當中的對比或者是「虛擬」對比「實體」——建基在虛空的,將會消散;唯有那實存的,才會帶來真實的增長。

第二句的意思則比較明顯:按著原文直接理解會是如此:「當所盼望的被延遲,你的心就疼痛;當那渴想的來到,就是生命樹了」。假設所盼望與所渴想的是同一件事,這句箴言似乎說出了一個事實——等候的過程,是痛苦的;但當等候的實實在在的來臨時,那雖然是受傷了的,卻仍有生命的「心」,就能活過來,重新得力,好像一株有生命的樹,雖然生長緩慢,但卻仍然天天在增長,要成為樹蔭,其實就只在乎「等待」。

最後,到底是一句或是兩句?其實我也沒法確定。但當以「兩句」來作理解,似乎也有一點意思:人生就是充滿等待,期待著一些事情發生。到底在等待的時候我們是否熱切期待到一個地步,當事情久久未到時,會達至「心痛」的地步?那很在乎我們所「等候」的,是建基於「虛空」或是「實存」的事上:若所等候的,只是「虛擬」的,或許那「等候」的心,也會慢慢「衰微」;唯有建基於「實存」的,那「實實在在」的,才會因為被「延遲」了,其渴望的心反倒越來越加增,越等越痛;但當那渴望的一刻來臨,就會發現,生命在等候的過程中,得著成長了。

默想

這大半年的疫情,讓教會也掉進了「虛擬」的世界中;到底,敬拜、聚會,是否也慢慢的進入了虛空?非常感恩的,是最近疫情放緩,教會又可以從「虛擬」回到「實體」。到底在這過程中,當那「限聚令」一週又一週的「延期」的期間,我們是否有「等到心痛」的感覺?當等了又等,最後終於可以回到「實體」時,我們又有沒有那像是「死過翻生」的喜悅?在終於可以回到「實存」後,我們又有沒有發現,在「等候」中,其實屬靈生命也在「成長」?就像那有生命的樹一樣?

其實,能捉緊那「實存」的真實價值是十分重要的。說到這裏,我重新思想在引言中所說的「農夫」的「勞力」。我會想,若真的用「財富」去計算,做農夫值得嗎?有意義嗎?當然有,若全世界都只以金錢來計算,要付出最少來獲得最多,所有農夫都轉了去「炒期貨」,全都進入了那些到最後連咖啡豆都未見過的「產品」中,全世界都不能存活,全都餓死。農夫的「真實財富」,那實存的意義,是他「手所招聚」的,是那必然加增的,卻是那些沒有付出勞力的人,所不能領會的。唯有能確切捉緊那實存的意義,那「等候」才有真實的意思,才能帶來真實生命的成長。

現在讓我們安靜。疫症仍反覆,第四波似乎「風雨欲來」,我們會否再一次掉進「虛擬」中?這幾個禮拜的「實體」,帶給我們什麼反省?會否為我們可能再一次要進入的虛擬,找到那實存的意義?

禱告

主啊,雖然要經歷十分大的困難,但我們相信祢在這次全球的大瘟疫中,必然有祢的心意。感謝祢讓我們在疫情嚴重的時候,那段教會要關閉的時候,賜我們有現今的科技,可以在網上的虛擬世界中,仍可以一同敬拜;也感謝祢在這個多月讓疫情稍有舒緩,讓我們可以從虛擬回到真實。求祢保守我們,在這次前所未有的經歷中,重新尋找我們信仰中的真實、實在意義,將我們過去建基於「虛擬」的事情拿走,好叫我們的屬靈生命,無論景況如何,也能在等候的過程中,得著成長!阿門!

詩歌

信心的等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mn6wvX1l18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