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修20241120
引言
最近在幾次靈修中都提到「浸禮」相關的事,這是因為兩個主日前剛開始了將於今個聖誕崇拜舉行的浸禮之浸禮班。所以難免當在靈修中讀到與救恩,浸禮,又或是教會等等的主題時,我就會提到在浸禮班當中與弟兄姊妹談到的話題。而今天讀的經文,剛好又是另一次「浸禮事件」,而且這件「浸禮事件」是多年前我在一次機會中,聽到一位資深牧者談論有關今天某些教會處理浸禮的做法時,所引用的例子,所以我就更「自然」地想到我在浸禮班中與弟兄姊妹談論的話題了。
而今天這段經文給我聯想到的事,也是我在上主日中,向浸禮班的弟兄姊妹談到接受教會浸禮的「條件」。相信我們和其他教會的處理方法應該差不多,能接受浸禮的弟兄姊妹要符合兩個主要條件:其一,當然就是要「信耶穌」;而這個條件通常都會以「課程」作為滿足條件的過程,這些課程,通常會包括未信時上的「慕道班」,然後在決志信主後就會安排上「初信班」,在「初信班」中,初信者會有系統地接受信仰中不同的信仰元素及信仰踐行的教導。然後,在初信班之後,有些教會還會安排「栽培」,甚至是會接受門訓。然後,在確認一位初信者的信仰認識後,才會安排他進入浸禮班,為浸禮作最後的準備。
而另一個「條件」,就是要出席教會聚會到達某個時間,按我的認識,通常都會是一年左右。教會通常都會要求準備參與浸禮的弟兄姊妹,在這段期間,恒常出席教會的聚會,而「崇拜」是最「基本」的,有些教會還會看準備受浸的弟兄姊妹是否有參與團契,甚至是小組,來作為衡量一位初信者是否合適接受浸禮。但這個有關「時間」的「要求」,往往會讓人感到不明白,到底聖經在哪裏有要求受浸者要參與聚會一段時間才可以接受浸禮?其實,這「要求」,真的在聖經內是找不到的;相反地,在使徒行傳幾次有關「浸禮」的經歷,似乎都是「信了就浸」的。
而就著這問題,當年我教會的主任牧師就曾在一次分享中說過,初期教會最開始的時期,就是使徒行傳的時間,教會當時在耶路撒冷剛剛成立,所以當時的「福音對象」都是猶太人。對於猶太人來說,他們其實自小就接觸聖經,他們對神,彌賽亞等等的認識,其實是十分足夠的,他們要「信耶穌」,其實就只欠一件事,就是接受耶穌基督為他們一直等候的彌賽亞。所以,只要他們一信,他們其實就已經準備好接受浸禮,根本不需要等候那一年的時間,就可以即時接受浸禮。然而,今天我們並不是猶太人,在「決志」之前,我們的信仰也不是猶太教,所以我們才需要那「一年」的時間,讓我們在信仰中作出更好的準備,然後才接受浸禮,免我們會浸得「唔清唔楚」,叫浸禮失去那應有的意義。
然而,在初期教會成立後,並進入「拓展」的時期,福音突破耶路撒冷,開始進入耶穌基督吩咐的「猶太全地」,甚至去到「撒瑪利亞」,那時候在使徒行傳的記載,信主的就不單是猶太人,而是開始有「外邦人」信主了。那到底,當外邦人信主後,他們又是否要「等」時間才能接受浸禮?外邦人接受浸禮的條件又是什麼?今天我們讀的經文,當中就出現一個身份極其特別的外邦人,他受浸的經過,到底他是否「信完即浸」?
經文:使徒行傳8:26-40
26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那路是曠野。
27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個衣索匹亞人,是個有大權的太監,在衣索匹亞女王甘大基的手下總管銀庫,他上耶路撒冷禮拜去了。
28現在回來,在車上坐著,念先知以賽亞的書。
29聖靈對腓利說:「你去!貼近那車走。」
30腓利就跑到太監那裡,聽見他念先知以賽亞的書,便問他說:「你所念的,你明白嗎?」
31他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
32他所念的那段經,說:他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
33他卑微的時候,人不按公義審判他;誰能述說他的世代?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奪去。
34太監對腓利說:「請問,先知說這話是指著誰?是指著自己呢?是指著別人呢?」
35腓利就開口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
36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監說:「看哪,這裡有水,我受洗有甚麼妨礙呢?」
37腓利說:「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說:「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
38於是吩咐車站住,腓利和太監二人同下水裡去,腓利就給他施洗。
39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太監也不再見他了,就歡歡喜喜地走路。
40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
思想
上兩個禮拜三,我們進入了使徒行傳8章。這一章,其實是初期教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因為在第七章,當初期教會經歷了一次非常嚴重的逼迫,並發生了第一單「殉道」事件後,教會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因為當時的門徒並沒有因著逼迫而退縮,反而在他們被趕散之地,繼續傳福音。而且,可能因著沒有了之前在耶路撒冷時,因著教會的「過度發展」而引發的那些「人事問題」,叫他們能更專心地活出使命,所以福音很快就傳遍「猶太全地」,然後就要向北擴張,進入撒馬利亞。
上禮拜三我們就讀到,當時耶路撒冷位處於第二的執事腓利,他在耶路撒冷教會經歷大逼迫時,也在被趕散的人之列。他最後去到撒馬利亞城,然後就與其他趕散的信徒一樣,在撒馬利亞城傳福音;而且經文譞特別記載他在所往之地,因著聖靈的大能,所以得以行出醫病趕鬼的神蹟。因著腓利所行的神蹟,就有很多在撒馬利亞的人信了主,甚至接受了浸禮。而在當中,一位相信是信得不純正的人,他也接受了浸禮;但經文讓我們明顯的看見,這位名叫西門的信徒,竟然仍受著世俗之思想所影响,生命也未曾經歷真實的改變,結果他竟然拿著錢向門徒要買賜聖靈的能力。明顯地,他的信有問題:即使他已受了浸,但明顯地他對信仰有錯誤的認識與期望,他其實並不適合接受浸禮。所以,即使他已行出了那禮儀,但到最後他仍要接受那錯誤行動,並他內裏價值觀的不同,要承擔極為嚴重的後果,甚至被使徒稱為「在這道上無分無關」,這實在代表著他之前所行的浸禮,並沒有給他帶來什麼意義。
但進入今天這段落,我們卻讀到了一次完全合神心意的浸禮,因為整件事是由主的一位使者的吩咐而開始的。而且腓利還被吩咐「轉方向」,從原本往北走,掉頭往南走,要到一處由「迦撒往耶路撒冷」的曠野路。神要腓利這樣做,是因著祂要刻意促成一次「特別的浸禮」。這位外邦的官,一位相信是在古實裏處於高位的「太監」,神就是要他被腓利刻意遇上。而且,出乎所有人意料,這位外邦的高官,相信一早已對猶太教有極深的認識(因為可以讀以賽亞書,而且能夠問出問題的,肯定對猶太入信仰的經典十分熟悉)。而從35節中,我們就看到腓利非常聚焦的向這位高官「傳福音」,而且到最後這高官更能在「信耶穌」後清楚說出當時的猶太人也很難說出的信仰核心:「我信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當這高官在頭腦上十分熟悉信仰,又能清楚的說出耶穌基督的真正身份,再加上他應該是不時參與耶路撒冷聖殿的敬拜,他就能在腓利手中接受浸禮了。
默想
今天,我們要求參與浸禮者需要參與教會聚會一段時間才考慮接受浸禮,除了是因著要確認受浸者是帶著「純正的信仰」來接受浸禮外,另一個原因是因著在浸信會傳統,浸禮也代表著「加入教會」的禮儀,所以,我們也要確認受浸者與教會其他弟兄姊妹那份重要的「互為肢體」的關係。而這也是耶穌基督對門徒群體,要愛神愛人的吩咐。所以,我們也是按著這個愛的吩咐來作考慮,從而出現今天教會對浸禮的做法。
現在讓我們安靜,想一想今天你是如何看代浸禮?若果,熟悉信仰,並能夠說出耶穌基督在你生命中的身份與地位,是可以受浸的重要因素,今天你又是否配得接受浸禮?
禱告
主啊,感謝祢設立浸禮,讓我們可以在眾人面前以這個重要的禮儀來見證我們的信心。主啊,當今天我們看見那位古實的高官,是如何渴慕認識祢的真理時,讓我們也被激勵,好好勤讀聖經,更深的認識祢,認識信仰,好叫我們能配得接受浸禮來見證祢!阿門。
詩歌
更深認識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8X8JXNbBbI
返回